古玩,在清乾隆以前称之为骨董或古董。骨董一词,最早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画家张萱所著《疑耀·卷五》一书:“骨董二字乃方言,初无定字。”至南宋朱熹所著《语类》一书中乃作“ 汩董”。明代董其昌所著《骨董十三说》中曰:“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,名骨董。” 明代和清初较普遍使用骨董或古董这个名词。清乾隆年间,古玩这个名词开始叫响,即古代文玩之简称。上世纪50年代初,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叶恭绰先生鉴于“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”之说,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,历史艺术文物业公会主任邱震生先生根据叶老的意见提出,将古玩行改称文物业。1953年末,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《私营企业统一分类规定》中,正式改为文物业。从此古玩改称文物,古玩铺改称文物商店。
古玩是指可供鉴赏、研究、收藏、摆设用的古代一切雅致器物。鉴定、经营古玩成为一种行业始于何时?史料中只有“古玩独立成为商号始于何时,无从稽考”、“古玩行业由来已久”的模糊记载。有一种说法是早年间古玩行尊奉秦相吕不韦为祖师爷,不过这种说法却是以讹传讹。据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记载:“吕不韦者,阳翟大贾人也。往来贩贱卖贵,家累千金。”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做买卖时,见到“子楚为秦质子于赵”而怜之,说:“此奇货可居。”又据《战国策·秦策》记载:“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,见秦质子异人,归而谓父曰:‘耕田之利几倍?’曰:‘十倍。’‘珠玉之赢几倍?’曰:‘百倍。’‘立国家之主赢几倍?’曰:‘无数。’曰:‘今力田疾作,不得暖衣余食;今建国立君,泽可以遗世。愿往事之。’”于是,吕不韦以五百金与子楚,为进用,结宾客;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奉献华阳夫人。华阳夫人无子,吕不韦劝说华阳夫人收纳子楚为嗣。秦昭王死后,太子安国君立为王,华阳夫人为王后,子楚为太子。后来,子楚为秦庄襄王,吕不韦当了丞相,封为文信侯,食河南洛阳十万户。所以大约是人们用这段故事中的吕不韦类比一本万利的古董商,从而传出古董商的祖师爷是吕不韦。但据一些老前辈回忆,老古董商最忌讳人们说他们的祖师爷是吕不韦。
在古玩行内流传着另一种古玩行业起源之说则比较可靠。元代至元元年,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,在修建大都城时,海王村是个有土山、河流、茂林修竹的京郊小村庄,水路畅通,可用船运输货物至西山。在西山开采烧制琉璃瓦的原料,在海王村建琉璃窑烧制成品。明永乐十九年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修建北京城时,将海王村元代建立的琉璃窑的规模扩大,由宫内太监掌管窑厂。北京城初建成后尚未有南城,海王村仍是京郊小村。明代有些外乡人在京为官多年,告老而不愿还乡者在海王村蛰居,隐度晚年。这些人平素喜爱琴棋书画,有书画癖,他们在自己的住所挂上斋名或堂号,写上藏书处或藏帖、藏画处等,以此招徕客人,以文会友,共同切磋琴曲棋技书法画艺。明代是每隔三年,各省举子来京会试。有的应试举子到海王村同这些“仕途隐退之士” 看书论帖、观赏字画,并请教于这些做过官的隐退老人。
明嘉靖年间,北京城修建南城。在现在的崇文门至宣武门以南一带,各省、府逐渐建立起会馆,琉璃厂适居崇文、宣武之中。寄居在各省、府会馆的应试举子中有人从家乡带来字画、法帖、铜、瓷、玉等玩物,同居住在琉璃厂海王村藏书、藏帖、藏画处的主人,相互观赏,进而相互交换。那时不讲买卖,而多是说“您把东西匀给我”。“匀给我”这句话,后来成为古玩行的行话。老北京各行各业的店铺,都设有柜台,惟独书铺、古玩铺没柜台,而有幽静的客堂,三五间窗明几净之室,书画古玩陈列其间。
明代北京城每年阴历正月初一至十六举办灯市,先在东华门一带,后延至今天的灯市口。清初,灯市移到琉璃厂前。清康熙年间,在灯市上有了出售字画、古玩、书籍的小摊。清雍正十二年,琉璃厂里的火神庙同时举行庙市,庙市逐渐被古玩珠宝、玉石、字画摊完全占据。这时,古玩才真正进入商品市场,古玩铺、书铺同时渐渐兴旺。
清乾隆三十七年起,乾隆帝开馆纂修《四库全书》,长达十年之久,琉璃厂文化街市从此发展起来,书铺、古玩铺、南纸店、湖笔徽墨店等等文化商铺,林立街道两旁。乾隆朝进士、内阁学士、大书法家翁方纲在《复初斋诗注》一书中记载,纂修《四库全书》的“诸臣每日清晨入院,设大厨、供茶饭,午后归寓,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、详列书目,至琉璃厂书肆访之”。可见当时琉璃厂书肆藏书之丰富,可说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馆。这是从明永乐至清乾隆时,近三百年的时间里,各代文化人在琉璃厂日积月累的结果。书行生意兴隆,碑帖、字画、金石、文玩、笔墨纸砚等店铺也随之兴旺。
清嘉庆年间,琉璃厂书铺、帖铺较多,大部分是江西人经营,形成帮派,外地人进不了这一行。清道光以来,山西、河北等地人经营的书铺、帖铺、古玩铺才逐渐多了起来。根据行内老前辈的回忆,开设在琉璃厂东门内路北的宝文斋书画处,是道光年间的老古玩铺。博古斋、德宝斋、笔彩斋、论古斋、英古斋,是咸丰、同治年间开设、民国以来仍然存在的老字号。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北平解放前夕的1948 年,88 年的时间里,在琉璃厂街上,先后开设约有123 家古玩铺。北京狗尾巴胡同兴隆店里、炭儿胡同、东华门、东四牌楼等地都先后开设有古玩铺。前门大街有挂货铺,也属古玩行。地安门等地的旧货铺和旧物摊,虽然经营些零七八碎古董玩器,但不属于古玩行。
晚清时期的正阳门大街
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在琉璃厂开古玩铺的股东那时叫东家,有王府贵族、朝廷官员。清朝旧制规定官员不准经商,他们便以王府总管的名义出面。笔彩斋是郑王府出资,赏奇斋是摄政王府总管张明芳出资,延清堂、大观斋是内务府总管出资开办的。这些王公贵族开古玩铺,不仅仅是“图财”,而是为了“摆谱儿”,为了他们自己和亲朋好友逛琉璃厂、厂甸和火神庙时,有个“歇脚儿”的地方,也是为当时上层官员和文人雅士提供消磨时间、读书赏古的场所。特别是经清咸丰朝状元翁同龢、进士潘祖荫等人的提倡,一些在翰林院任清闲差事的读书人,家中富有,终日无事,便到琉璃厂消磨岁月。那时北京还没有公共图书馆,翰林院的一些大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、庶吉士等负责修史、著作图书等事务的官员和国子监的一些官员,到琉璃厂看书、鉴赏古玩,一时形成风尚。
光绪年间出现了外国人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地开办的贸易商行,进行古玩玉器的交易。日本在北京等地开设山中商会,买卖中国古玩;英、美、德、法等国开设洋行,也做中国文物生意。美国人福开森(John Calvin Ferguson)1886年来中国传教、办学、办报,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军拘禁于北平。他经常鉴赏、收买中国文物,是琉璃厂的“常客”,人们称呼他“福大人”。他曾被国民政府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,并同中国文物专家合作编著《项子京收藏图录》,自己编著有《历代著录吉金目》、《历代著录画目》、《艺术综览》等考证书籍。清末法国驻京第三公使魏武达先生,是位中国文物爱好者,他对青铜器、珐华、孔雀蓝、康熙彩瓷都有研究,卸任后在巴黎开设古玩店。同时,还有日本的福田、高桥、长谷川、茧山等人,法国人杜伯斯、巴尔,英国人何太太等人做古玩生意,可见鉴赏中国文物的外国朋友很多。清末在中国也出现了向国外出口文物的私人公司———卢吴公司,它是由卢芹斋和吴启周合开,他们开始时向法国出口,后又向美国出口文物,国内的古玩行里有了法国庄、英美庄、日本庄等分类名词与行话。琉璃厂不单是中国达官贵人、文人政客游览消遣、收买古玩书画的地方,也成了外国的豪门贵族、富商大贾、学者专家旅游观光、收购文物的商品市场。由此,琉璃厂驰名海内外。
1903年各国公使及夫人在英使馆的一次聚会
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,是古玩行业的“ 黄金时代”。琉璃厂街上人来人往,古玩铺里迎来送往。每年春节正月初六开市至正月十六,琉璃厂、厂甸、火神庙等地,游人摩肩接踵,熙熙攘攘;街上马车、洋车、四人抬的轿子排列成行。达官贵人、文人学者出没于火神庙和古玩、书铺之店堂。火神庙里珠宝玉器、翡翠钻玉、书画文玩摊一个挨一个,珠宝商展出高档货品,珠光宝气,吸引游人。火神庙里原是露天摆摊,1920年,庙内建成罩棚,游人顾客来之更多。
由于古玩生意兴隆,仅从京城内外及附近城镇收购古玩已难以满足需要。光绪年间,古董商从山西、河南等地收购,后来外地客商增多,坐商、行商就有了区别。坐商是指在琉璃厂、东华门、东四牌楼等地开设的古玩铺。行商大部分集中在珠市口狗尾巴胡同里的兴隆店内。店里居住的古董商来自陕、豫、晋、鲁等地,他们在外地收购,到北京同行中“窜货”(卖货)。兴隆店里有古玩行的“窜货场”,进行行内交易。1927年以后,行商与坐商之分,才逐渐消失。
1927 年至1941 年,国民政府南迁,内、外战争不断,古玩行业从繁荣逐步走入萧条。在萧条时期也曾出现短暂“回升”,其原因有二:一是1928 年孙殿英东陵盗宝,珠宝钻翠和珍贵文物流入市场;二是上海、南京金融界和军政界兴起官窑瓷器热和购买其他文物的热潮,北平古董商跑上海的人多了,生意一度兴隆。新开张的古玩铺在琉璃厂有雅文斋、韫玉斋、文古斋、宝古斋等等;继续发财的有彬记、通古斋、上海的金才记,以及一些做洋庄生意的古董商。可是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古玩行业则渐渐“萎缩”了。这与当时中国沦陷区被切断同美英的商业往来,德、意、日在战场上失利,国外购买古玩的人稀少,国内长年内外战争不断,财力物力殆尽,收藏购买古玩的人更为凋零有关。1945 年抗战胜利后,国共和谈,古玩行业中人士曾希望有个和平环境,再度出现繁荣景象,随着内战再起,希望成为泡影。直至解放以后,文物行业才重新复苏。